建議家長去咨詢的咨詢老師,進而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,的人,做的事,用對方法才能更快解決孩子問題。溫馨提示:為幫助青少年兒童心理相關問題疏導,錢丹塞恩心理平臺一對一面向全市廣大師生提供心理輔導服務。
步:搜索 錢丹塞恩 小程序 在平臺留下聯(lián)系方式,錢丹塞恩心理平臺收到訂單后,轉為咨詢師一對一提供心理輔導服務
這類情況咨詢工作起來順暢很多,一般十幾次咨詢就有明顯進展、變化,甚至陪伴到工作、或者讀研結束咨詢。
還有一部分父母比較配合,如尊重設置,聽取心理咨詢師的建議,配合家庭治療的情況,心理咨詢工作比較容易展開。
以上兩種狀態(tài)咨詢效果和預后都不錯。
為數(shù)不少的是,一部分是父母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出現(xiàn)抑郁,焦躁癥狀,有自殺自傷的傾向,甚至反社會傾向(青少年的反社會傾向甚至行為,比如打架,不上學,對抗學校、老師、家長,表現(xiàn)叛逆,張力大,成長中的挫折性創(chuàng)傷在青春期爆發(fā)的一個特點,并非定性反社會人格),父母處理不了,各方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。分幾類情況:
1. 父母帶孩子到各大醫(yī)院、機構都診斷過了,做了幾次咨詢,甚至算命、風水都上了,但依然沒有成效,通過朋友、同學、熟人等經驗介紹找到咨詢師。
我遇到的這類情況也不少,有時候會感覺有點死馬當活馬醫(yī)的,來找的意思,真的工作起來發(fā)現(xiàn)也比較艱難。
一部分父母對于咨詢的干涉、控制非常嚴重,我一般推薦個體咨詢同時聯(lián)合家庭治療,且不能是一個心理咨詢師同時做個體心理咨詢和家庭治療。大多家長也并不理會,認為家庭治療沒必要,不預約、不付費的情況下,便隨意和咨詢師電話或者和咨詢師長談孩子以及家庭、自身的事物。
有時會用控制付費的方式,影響咨詢,導致咨詢因此遺憾的半途中斷。有些老師或心理診斷定義這類父母有人格障礙。
時候他們如此說倒也不全錯,我們在臨床心理學方面起步晚,目前心理咨詢的系統(tǒng)本就是學習的歐美。"即使*教育系統(tǒng)的心理學,幾乎沒有哪位心理咨詢師是通過學歷教育而學習的臨床咨詢"。當然,這話不說我說的,是徐鈞老師在討論未來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時候說的關于派和江湖派之爭觀點。
因為這些復雜因素,導致我們傳統(tǒng)些的地區(qū)適應心理咨詢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,認知心理心理咨詢性質的程度也不高。
我們文化有一面也比較現(xiàn)實,即使談到"愛",也并非所有的父母真的都愛孩子,起碼不是我們現(xiàn)在所說的"愛"。
很多女性對于重男輕女的記憶和體驗尤為深刻,而生兒子傳宗接代、光宗耀祖就是義不容辭的人生任務。偶爾聽年紀偏大的人講,早年有孩子夭折的,父母甚至認為是"討債鬼"不能入祖墳,隨便就埋了。很多人50、60、70后,甚至一部分80后的成長歷程也的確經歷了比現(xiàn)在孩子更多的"苦難",而努力堅持過來并有所成就的。當然還有很多貧困地區(qū)的孩子現(xiàn)在也存在很艱難的狀態(tài)。
這類家長有這些反應和行為也并不奇怪。
介紹過來的青少年父母,有的只想讓孩子學習好,咨詢只要達不到預期,或者認為孩子失去自己的掌控,變得非常焦慮,有時會開始發(fā)難,即便孩子愿意繼續(xù)咨詢,也會被不付費的方式強行中斷。
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空心病?
我認為,問題表現(xiàn)在年輕人身上,但根本原因卻在于教育。為什么這樣說呢?
今時我們的教育只關注孩子的分數(shù),只和孩子談分數(shù)。學校教育如此,家庭教育亦是如此。
孩子們很可憐,整天聽到的都是分數(shù),除了分數(shù),沒有其他。他們陷入了枯燥的應試學習之中,沒有和真實世界的鏈接,沒有更多的戶外活動,沒有足夠的朋友,終的結果是,孩子們在現(xiàn)實中迷失了。
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(yǎng)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,而不僅僅是培養(yǎng)知識。今時我們的教育方向走偏了,結果造成了孩子認為他們是為了別人而活著,按照父母地安排而活著。
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價值觀,無論是高尚的還是平凡的都無可厚非,但像以分數(shù)為中心這樣單一、脆弱的目標和價值觀很容易崩塌。青少年普遍涉世未深,心中憧憬著希望,對未來有著美好的目標,一旦價值觀崩塌,就容易陷入迷茫和焦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