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國面包常識
法國面包制作材料: 酵母、水、高筋面粉、鹽 標準法國面包: 約70公分,重250公克,斜切7道裂口
好的法國面包是:外觀呈金黃色
8231;面包表皮的刀痕部分 膨脹飽滿
8231;從面包的側面,可以看到裂痕
8231;切開面包后,內部小小的氣洞均勻地分布,代表面團已經過完全發(fā)酵
8231;面包兩端呈現略微焦黃的狀態(tài)
8231;拿起面包,輕輕敲打背面,可聽到清脆的聲音
8231;撕開面包時,內部有彈性且微微濕潤
8231;面包內蕊應該是奶油白而不是全白色
法國面包的來源及演化:
事實上我們常見的法國面包的形狀奠定大約也只有一百年的時間,一條標準的法國面包大約70公分長,有一層脆口的金黃外皮(有點像烤鴨),法國面包被世人認為是法國的經典鮮明象征,但在法國,法國面包則被視為是巴黎的象征。
公元15世紀
當時,法國的面包還是作成圓形的,這種圓形的面包法語稱為boules。由boulanger這個字引申而來。這種面包很大,呈圓形,外皮很厚,內蕊堅實,當時的鹽很昂貴,所以面包沒有加鹽。面包是一般民眾的主食,這種棕色粗糙的全麥面包是由好幾種面粉制成的,來源自然是當地常見的谷物。
公元17世紀后期
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嗜食精制的白面包,為要供應國王的需要,谷物去糠去麩的精制技術在此時期漸發(fā)展出來。 在當時,只有城市才有販賣以精制面粉制作的白面包,因此白面包也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表征,貴族們從此再也不接受白面包以外的面包。
公元18世紀
出現了細長的面包,就是今日法國面包的雛形,這種面包因為面包外皮的比例更高,使用愛吃面包脆皮的巴黎人趨之若鶩。 同時歸功于酵母的添加技術,面包的外皮因此更加金黃脆口,也因為揉面的機械被發(fā)展出來,面包師傅的工作更快更有效率,兩相交互作用之下,使得法國面包迅速普及。但在此時鄉(xiāng)下的人民仍然在食用傳統(tǒng)又大又圓的面包,直到二十世紀初,長型的法國面包才廣泛的為鄉(xiāng)間的人民接受。
公元1960期間
面包業(yè)的景況越來越不好,面包廠取代了手制面包,面包的質量日降,同時因為主食的選擇更多和健康飲食的風行,法國人買的面包也越來越少,其它種類的面包如用麩皮作的健康面包或是鄉(xiāng)村面包,迎合了當時追求生機及養(yǎng)生健康的法國人。 所幸,法國新一代的優(yōu)秀面包師傅開始興起,巴黎人也“重新發(fā)現”什么是“好法國面包”。其中一位名叫Jean-Luc Poujauran的面包師傅,使用石磨磨制的有機面粉揉制面團,并且延長發(fā)面的時間,使得風味可以有效的彰顯出來。他也使用“老面”─就是發(fā)過但沒有烤的面團,以低溫保濕保存后作為酵母使用,老面方法讓面包充滿悠長獨特的酵母、核果及奶油的香味。年輕一代的面包師傅們開始供應消費者更多的選擇,各種大小、長短、形狀,添加各種香料和水果核果的面包,百家爭鳴,成為巴黎一個特出的生活象征。
近代
今日法國約有35000家面包店,每年供應350萬噸的面包,但平均起來一個法國人一天只有食用約150克的面包,比上一個世紀的500克面包少了不止一半。面包制作的走向也跟著時代改變了,迎合健康議題的全麥面包變成富人的食物主流,反而是一般人在消費大量生產的“白面包”。而法國面包,仍然是餐館和咖啡廳里的主角。
面包、焙烤食品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
*自改革開放以來,焙烤食品行業(yè)得到了較快的發(fā)展,產品的門類、花色品種、數量質量、包裝裝潢以及生產工藝和裝備,都有了顯著的提高。尤其近幾年來,外國企業(yè)來華投資猛增,都看好*市場,合資、獨資發(fā)展迅速。如餅干、糕點、面包等行業(yè),都有逐步增強的勢頭。近年來,隨著監(jiān)管法規(guī)的日益嚴格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,焙烤食品企業(yè)所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,生產廠家應積極申請QS認證,建立HACCP體系,科學合理的使用食品添加劑,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。焙烤食品的另一個問題就是,2006年下半年開始的面粉、油、糖等原料物價持續(xù)上漲,帶動了焙烤食品的漲價,面對此類情況焙烤食品企業(yè)應變被動為主動,加快傳統(tǒng)食品工業(yè)化的步伐,通過引進、消化、吸收、創(chuàng)新關鍵技術和設備,提高行業(yè)技術和設備水平,不斷開發(fā)新產品,特別是高檔、高附加值產品,消化原料上漲的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