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幾年,"孩子抑郁休學其實是在替全家生病"的話題曾多次登上熱搜榜,引發(fā)社會關注。
如果把家庭比作一個系統(tǒng),孩子無時無刻不受到父母的影響,僅對孩子進行干預,很多時候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父母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,必須改變家庭這個"土壤環(huán)境",樹葉才能在風雨中舒展青翠,形成向上生長的生命循環(huán)。
基于此,青島理工*副教授、馥香心靈教育創(chuàng)始人、高級心理咨詢師姜福香,提出了"基于系統(tǒng)的家庭調整理論",從父母入手,走進休學孩子的內心,把孩子帶出來。從2019年至今,已經幫助幾百個孩子打開心門,再次走進學校,走向社會,以月為單位系統(tǒng)指導過的家庭多達130余個。
這是一段"破繭之路",也許只有經歷過的家庭,才能體會其中的起起落落。
在姜福香看來,想要拯救一個抑郁的孩子,需要重建他與周圍世界的連接,*重要的是重建與父母的連接,改善家庭的"土壤環(huán)境",修復營養(yǎng)輸送通道,讓樹葉自由舒展,重新沐浴陽光。
巨大的煎熬
45歲的孔輝永遠忘不了,2023年清明節(jié)之前的那個早晨。
夫妻倆把上*的兒子送到學校,不久便接到了班主任急促的電話:"你家孩子爬樓上去了!"孔輝趕到學校時,七八位消防人員已經就位,但發(fā)現孩子所在*的樓下是一條窄窄的通道,無法搭設氣墊。
手足無措的孔輝跑上了樓頂,推開防火門后,便下意識地暈倒在地。他當時不知道該怎么做,"就假裝暈倒吧,看孩子能不能被感化"。結果,坐在樓邊的孩子無動于衷。
趴在地上的孔輝,馬上站起來也不是,繼續(xù)趴下去也不是,尷尬、焦急,時間仿佛凝滯。*后,還是消防員瞅準時機,把孩子抱了下來。
這一次跳樓事件,孩子換來了休學自由。
孩子*次表達"不想上學",是在2023年寒假之后。他跟孔輝商量:爸爸,我能不能采取"項目制學習"?孔輝表示疑惑,孩子解釋道:他一周去學校兩三天,剩下的時間在家自學"感興趣的東西",就像"搞項目"一樣??纵x用一句"胡鬧"表示了拒絕。
休學決定的背后,是漫長的不適感的積累。孔輝說,寒假開學后,孩子表示一進校門就手抖、心跳加快、頭冒冷汗,之后軀體不適的癥狀越發(fā)嚴重,但這些癥狀一出校門就"瞬間好了"。
來自東營的熊祎林也經歷了相似的不適。2020年疫情之初,他從國內一所*985高校畢業(yè)后,便一直在家準備托??荚?。此后的一年,他參加的幾次考試成績均不理想。2021年6月,熊祎林在實在無力堅持的情況下,才與媽媽坦陳自己好像生病了。
媽媽聽到后,如同晴天霹靂,她不知道為什么連"殘酷"的*都能應對自如的兒子,會變得如此灰心和不自信?
無一例外的,孔輝以及熊祎林的媽媽,都帶著孩子跑遍了醫(yī)院的內外科室,從頭到腳都沒查出問題。
在一名醫(yī)生的建議下,孔輝帶孩子去了"七醫(yī)",幾套量表做下來,拿到了一個"中度抑郁"的診斷結果。孔輝這才意識到,孩子出了心理方面的問題。醫(yī)生給開了"藍白盒"的*,從1/4片開始吃,慢慢加到兩片,特別囑咐*多不能超過4片。有一次,孩子鬧情緒,一口氣吃了10片,然后被拉去醫(yī)院洗胃。
窮盡方法的孔輝還為兒子一次性購買了10次心理咨詢,一周兩次,每次聊一至兩個小時。然而去過兩次之后,孩子就拒絕再去了,強行帶過去,孩子自己就跑了,留下孔輝滿世界尋找……
到了*,家長之間流傳著一種通俗說法——"你要接受孩子的平庸"??纵x覺得,自己算是早早就接受了,"能養(yǎng)到多大就到多大"。
在家"趴窩"兩年后,熊祎林走上了漫長的心理咨詢之路。2023年4月,熊祎林媽媽聯系到一位心理咨詢師,一次性付了160次的心理咨詢費。*年,雖無重大進展,但也有一些積極表現。家里人對待兒子小心翼翼,從不敢觸碰敏感話題。有一次,爸爸忍不住問了兒子未來有何打算,沒想到兒子的情緒爆發(fā),從此徹底封閉自己。
之后的一年,熊祎林與家里人均無互動,甚至在吃飯時也避開父母。心理咨詢由以前的一周一次改為一周兩次。熊祎林媽媽從小心翼翼變得更為恐懼,兒子的領地她盡量不踏入,甚至不敢叫兒子與家人吃年夜飯?;叵肫鹉嵌稳缏谋”娜兆?"真是巨大的煎熬。"熊祎林媽媽感慨道。
為何是我們
迷茫無助之下,家長們迫切地想得到一個答案: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不這樣?
*心理所發(fā)布的《2024兒童青少年抑郁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》顯示,53.85%的情緒障礙青少年曾經歷休學,平均休學次數達1.71次,學習壓力與家庭環(huán)境為主要原因。
青島理工*副教授、馥香心靈教育創(chuàng)始人、高級心理咨詢師姜福香,*開始關注青少年休學問題是在2014年。當時,原本乖巧懂事、成績優(yōu)異的女兒,剛升入*便出現了厭學休學的狀況,并且一休學就是近三年。于是,姜福香放下自己土木工程專業(yè)的科研工作,走上了陪伴女兒走出困境的漫漫長路。
和很多家長一樣,姜福香輾轉于多個平臺學習,迫切地希望找到"治愈"孩子的密碼。她回想起女兒在班級里年齡偏小,三*的時候就有不交作業(yè)、和同學發(fā)生沖突的情況。到了*下半年,情緒問題就非常明顯。而這時候自己正忙于讀博士、搞科研,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注。
面對大孩子說的話,女兒經常有疑問,卻得不到媽媽的解答。和孩子為數不多的交流,也是對孩子生活細節(jié)的"高控制"。姜福香舉例說,自己以前一直盯孩子吃飯,老覺得孩子會吃不飽,"蔬菜必須都吃掉,牛奶必須每天喝"。現在她意識到,孩子是一個生命,不是一塊木頭,"我只表達自己的要求,而忽視了孩子的感受。"
*休學前,女兒*好的成績是班上第3名、全年級14個班排名第26。休學后,姜福香回歸母親的角色,"走進孩子的世界",經過兩年零10個月的陪伴,2017年7月,孩子回到學校,如今就讀于倫敦帝國理工,本碩連讀。
只有走過這條路的家長才知道,父母的角色有多重要。姜福香在摸索中發(fā)現,出問題的孩子背后,往往都有一個出問題的家庭。"唯學業(yè)"、高控、爭吵、溺愛,是很多家庭的通病。
如果把家庭比作一個系統(tǒng),孩子無時無刻不受到父母的影響,僅對孩子進行干預,很多時候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父母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,必須改變家庭這個"土壤環(huán)境",樹葉才能在風雨中舒展青翠,形成向上生長的生命循環(huán)。
2019年9月到2020年10月,姜福香在英國從事訪問學者工作期間,對厭學休學家庭進行了深入系統(tǒng)地研究,提出了"基于系統(tǒng)的家庭調整理論",并于2019年11月獲得版權保護。從2019年3月份,姜福香開始指導青少年休學家庭,至今已經幫助幾百個孩子走出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