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上就要開學了,很多大三升到大四的學生在開學之后有件*重要的事:決定未來三年到哪里求學。
現(xiàn)在人才競爭激烈,很多本科生畢業(yè)以后,都想再讀個研究生繼續(xù)深造。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,*讀研高不可攀——任何一所高校,有*資格的人都是少數(shù),所以考研就成了多數(shù)派的選擇。于是問題來了:考研考本校,還是考外校?
01
考本校的優(yōu)勢
咱們先界定一下問題背后的隱含條件。在考慮考本校還是考外校的時候,默認只是讀個碩士,不讀博士。如果想去讀博士,一門心思做學術,那肯定是哪個高校哪位導師學術水平高就去哪里,不必管是本校還是外校。有鑒于此,在以下的討論中,咱們就只針對讀完碩士去就業(yè)的學生來談。也就是說,讀研不為純學術,而是為了在就業(yè)市場有競爭力。
考本校研究生的好處顯而易見,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。
首先,*重要的好處是考本校比較簡單,考研成功后拿公費名額也簡單。
初試階段,除了英語政治數(shù)學之外,專業(yè)課的備考比較有的放矢。因為命題老師都是自己學校的,打聽打聽,一定能知道是誰出的題,找命題老師指點一二,*事半功倍。
在很多年以前,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院就開始搞考研的專業(yè)課題庫,把十套八套試題放進去,每年隨機組合,生成考研專業(yè)課的試卷。命題老師肯定不會把整個題庫的所有題目和盤托出,但也別灰心。很多*高校都有自編教材,大多還就是命題老師編寫的,教材后面的習題,經(jīng)常就是題庫。而這套教材,也只有自己學校的學生有,如果考本校本專業(yè),那都學過做過。這樣專業(yè)課成績就容易提分,通過初試的概率就比較大。
記得自己考研之前,先把命題老師編寫的教材重學一遍,然后把課后習題通做三遍,考專業(yè)課的時候,不到規(guī)定時間一半就交卷。因為是*后一門,考完給家里打電話,還把父母嚇了一跳,以為沒去考試。后來成績出來,專業(yè)課成績接近滿分。
考本校,在復試階段也占優(yōu)勢。現(xiàn)在的研究生復試包括面試和筆試。筆試一般考英語和專業(yè)課,英語側(cè)重聽力和口語,專業(yè)課考察有時還考考實驗操作。筆試的英語,大都放在英語院系,打聽起來難度大;專業(yè)課考察仍舊放在本院系,尤其是考實驗操作的話,那些實驗自己都做過,把當年實驗記錄找出來,回憶一下,找同學討論一下,一般問題不大。
那時候的復試比較簡單,只有面試,但一開始需要英文的自我介紹,就是準備好稿子能背下來就行。當年沒能*,妥妥學渣,不過考本校的成績還不錯,排名。面試的時候,都是熟悉的老師,嘮嘮家常,聊聊天,面試就順利通過,拿到公費讀研名額。
印象深刻的,是考本校的同學里的*名,面試五分鐘就結束了。問他面試經(jīng)過,說背完英文自我介紹,老師只問了一個問題:聯(lián)系好導師沒有?他回答:聯(lián)系好了,是XX專業(yè)的XX老師。然后就結束了。
考本校第二名的那個同學,面試了20分鐘。問他面試經(jīng)過,說背完英文,老師們問了兩三個問題,然后老師們就聊起來了,聊了十多分鐘,跟他說:面試結束了,那你先出去吧。
考本校的第二個好處,就是能夠提前了解導師。
在學校里三年多,跟導師還有師兄師姐多少都會有點接觸,導師的學術能力和風格人品,哪些好一點,哪些坑一點,心里都了解個大概,這樣就能有效避坑了。
咱們都知道,讀研期間是否過得開心,**重要的因素就是導師。如果考外校的話,對導師可能就沒那么熟悉,只能看到一些官方介紹,搞不好就會踩坑,未來幾年會過得很悲慘。當然,如何了解外校的導師,也是有很多技巧的,將來有時間投叔跟大家慢慢聊。
對導師了解之后,就有必要提前聯(lián)系一下。如果能順利考上,還有個特別大的優(yōu)勢,就是在組里做畢設,這等于是提前半年進組了??蒲虚_展得早一點,讀研會更游刃有余一點,將來延期的概率在理論上就會小一點。
考本校還有個好處,就是對環(huán)境很熟悉。
很熟悉導師和其他老師,這一點相比于考外校真是太明顯了??纪庑5脑?很多人三年讀下來,除了自己導師之外,總共也沒認識幾個老師。再就是,留在母校讀研,對同學們也很熟悉,因為有保研留校的同學,也有一起考本校的同學,大家在一起關系都不錯,在人際交往方面不會有太大問題。
這種熟悉,在導師看來也是一種優(yōu)勢。本校讀完本科,一般對學校的機構和單位比較熟悉,對很多辦事流程也熟悉,導師會把一些科研之外的工作托付過來。如果辦事能力還過得去,自然贏得導師信任。
投叔一直說,讀博不止要發(fā)展學術,還要提高其他很多能力。如果是讀完碩士后找工作,那學術之外的能力就更重要了。導師給的那些科研之外的工作是很好的鍛煉機會,研究生會的相關組織活動,也會傾向于找本科就在本校讀的老熟人,自然也是很好的鍛煉機會。
再功利一點說,如果工作出色的話,相關的評優(yōu)評獎都大有可為,找工作的時候也能獲得很多寶貴的信息和機會,對未來發(fā)展很有幫助。
以上這些都是大面上的情況,投叔也聽說*近幾年考研異常激烈,很多考本校的考生也一樣被刷掉。
02
考本校的劣勢
那留在自己學校讀研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呢?
實事求是地說,劣勢還是存在的。
*,是新鮮感的喪失。
年輕人嘛,總喜歡新鮮。大家應該能夠理解,對一個單位沒了新鮮感,就很容易產(chǎn)生倦怠感。在熟悉的環(huán)境里,如果讀研順利還好,一旦碰到困難和阻礙,加上本來就有的倦怠,就會很沮喪。
第二,是人際關系的拖累。
剛才咱們說本校讀研,人際關系容易搞好??蓮目蒲信c生活的分配上看,人際關系是很占用科研時間的,要牽扯很多精力。比如投叔讀研的時候,不光是跟一幫留本校讀研的同學們玩耍,還要跟本科畢業(yè)留在當?shù)鼐蜆I(yè)的同學們玩耍。特別是外地留下工作的同學,剛工作也沒什么朋友,還是喜歡跟以前本科同學玩,周末經(jīng)常特意過來,吃吃飯,晚上順帶就在研究生宿舍住了。坦白說,還是要花不少時間。
第三,是對眼界和思維的局限。
本碩一口氣讀下來,短則六年,長則七年,在20歲前后的黃金時間,一直在一個地方,難免會帶來局限。如果不是自己有意積極突破的話,真的就是七年老樣子。雖然穩(wěn)定,但也局限。
第四,是對導師的辜負。
導師對本校考上來的學生多少會有些期望,特別是剛才說到的那種幫導師辦事還得到信任的,導師很可能會希望學生能在自己這里完成博士的深造。如果學生鐵了心不讀博的話,導師肯定會失望。到更好的地方讀博,導師哪怕理解,恐怕也很失落;如果就是讀完碩士去工作,導師會覺得白培養(yǎng)了。這都是人之常情。
第五,是同儕焦慮。
這一點是投叔換地方讀博的*重要原因。留在本校讀研,舒適期過后,可能會發(fā)現(xiàn)當時跟你水平差不多的,一咬牙考研考到其他學校的同學們,發(fā)展很好,愈發(fā)厲害啦,而自己好像還在原地踏步。人總是有比較心,年輕人還有好勝心,這就會給自己帶來壓力了。
03
到底考哪里
首先是不是應該考慮一個兼顧的辦法。早年間,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調(diào)劑很不規(guī)范,聽說現(xiàn)在跟高考差不多了。咱能不能先考外校,而且???學校*牛的專業(yè),然后拿出200%的勤奮來準備。即使考不上,咱也能拿著高分調(diào)劑回自己學校。當然,前提是母校還有名額。諸如此類的方案,很多人都還懵懵懂懂不太了解,一定要多打聽打聽,跟讀了研的師兄師姐還有分管研究生教育的老師們多問問。都說路在嘴上,人生之路也一樣。
如果不能兼顧的話,也得先想清楚,自己考研到底為了什么。有一個哥們兒,考研就是從985高??嫉?11高校。為啥呢?因為要回老家,回本省啊。他打定主意不做學術,打定主意在老家發(fā)展,回到本省的211高校讀研,可以借助學校的資源。讀完研后,他在老家進體制,工作很開心,還有時間陪父母和家人。真不錯呢!
從所謂追求學術的角度看,他是有點可惜,但從個人發(fā)展來看,投叔覺得能像他這樣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非常少。所以,在做選擇前,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的,到底是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