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碑書法作品的結構內(nèi)緊外松、劍戟森嚴,顏真卿的楷書結構外緊內(nèi)松、寬博厚重,柳公權的楷書結構內(nèi)緊外松、結體由中心向四周輻射,黃庭堅行書作品的結體呈輻射狀、橫畫一波三折、趙孟頫的行楷書,啟功楷書作品的黃金分割率、結字如懸崖置屋牢、于右任沙孟海的碑體行草等等都是這一規(guī)律的具體體現(xiàn),他們在書法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。 一、流傳的經(jīng)典墨跡基本都符合“帶燥方潤、將濃遂枯”的原則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、顏真卿的祭侄文稿、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,張旭的古詩四貼、懷素的千字文、李建中的土母帖以及明清諸家法帖,近現(xiàn)代的康有為、沈尹默、謝無量、陸維釗以及趙樸初等人的作品皆符合這個特點,一味追求枯筆、飛白、用筆毛糙、線條中糠、徒具“畫皮”之表(鄭志剛語)的王鏞等人要注意了 二、欲創(chuàng)新字體(指改變字的書寫方式)者影響凸顯一時但很難長久 歷史上的蝌蚪書、飛白書、游絲書、鄭板橋的六分半書、金農(nóng)的漆書等都是某個時代的特定產(chǎn)物,在當時風光無限,但對當世或者后世的影響微乎其微,雖不能說其曇花一現(xiàn),但仍覺是昨日黃花,當代的舒同的七分半書、張海的草隸、韓天衡的草篆、鮑賢倫放大的漢簡可能會有這種傾向,不相信,您想想,現(xiàn)在誰在學這些書體?學這些書體的人,取得點成就的又有幾個人呢 三、用墨方面有貢獻者容易有成就 子瞻善濃墨、玄宰善淡墨、覺斯用漲墨、濃墨宰相劉羅鍋淡、墨探花王夢樓、黃質(zhì)善積墨、三癡善破墨、它山善焦墨,等等,這些人在書法上無一例外的都取得了突出成就,有的人則是繪畫方面的一代宗師。
四、流傳下來的墨跡作品99.99%是由濃墨寫就的 從出土的樓蘭殘紙到陸機的平復帖、從王右軍的蘭亭序到王洵的伯遠帖,從智永的正草千字文墨跡到釋懷素的自敘帖,從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到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、從從楊凝式的韭花帖到米元章的蜀素帖,從趙孟頫的三門記到吳老缶的石鼓文,從殘轉(zhuǎn)破瓦到漢簡遺跡,等等,這些作品皆為濃墨書寫,用淡墨書寫的經(jīng)典作品少之又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