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日本尚未形成統(tǒng)一*前,日本被東漢稱之為“國”,根據(jù)史料《后漢書·東夷列傳》記載:“建武中元二年(公元57年)奴國奉貢朝賀,使人自稱大夫,光武賜以印綬。 當時的國使者來到大漢后,看到天朝物質(zhì)豐盈、等級威嚴、國力強盛,而對比尚處于蠻荒文明的日本,國使者心態(tài)可想而知了。 于是國使者入朝覲見漢光武帝劉秀,請求賜名。在國使者一再哀求下,漢光武帝劉秀見國使者皆身材矮小,遂以同形字“矮”為參考賜名日本使者“國”,日本人也自此被稱之為“人”。 漢光武帝劉秀并授予國使者“漢委奴國王金印”,好讓使者回去交差。 受到天朝圣賜的“人”感激涕零,便打道回府。 伴隨著此后人對華夏文明學(xué)習(xí)的漸漸深入,“人”對漢字的理解也日臻加深,他們終于明白“”通“矮”字,明擺著自己就是小矮人嘛,除此之外日本人認為“”引申之意有猥瑣、低等等之意。 展開全文明白了漢字高深的意境后,“國”君民自然不愿意再被人稱之為“人”了。 于是在唐朝初年,夜郎自大的國在朝鮮海域白江口海戰(zhàn)中被唐朝軍隊慘虐后,國君臣深深體會到了與中原王朝大唐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等級。 為此,國派遣大量“遣唐使”赴大唐取經(jīng)學(xué)習(xí),并多次遣使懇求大唐王朝重新給國賜名“日本”。 當時主政的唐高宗李治并沒有理會國使者,但國使者并不放棄依舊多次向唐王朝求賜名。 終于在一次女皇武則天喝醉的時機,國使者抓住機會向武則天求取國名,武則天就隨口答應(yīng)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