貴州現(xiàn)在找一個好的針灸培訓班好難,有沒有好的學校推薦楊老師電話微信同步:一八二四四七七二二五八 |
慢性潰瘍性結(jié)腸炎,亦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(jié)腸炎。本病是一原因不明的主要發(fā)生在結(jié)腸粘膜層的炎癥性病變,以潰瘍糜爛為主。臨床表現(xiàn)為腹痛、腹瀉、糞中含血、膿和粘液,常伴有裹急后重,便后腹痛可暫時緩解。病程日久,反復發(fā)作,患者可出現(xiàn)貧血、消瘦、低熱等現(xiàn)象。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結(jié)腸炎的病原體發(fā)現(xiàn)。本病可能與免疫、遺傳、感染及精神因素等有關。以青壯年多見,男稍多于女。本病原好發(fā)于歐洲和美洲,但近年我國也有增多趨勢。
針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(jié)腸炎的現(xiàn)代臨床報導,雖然明確標明本病病名的文章至80年代方始出現(xiàn),但是早在50年代的有關針灸治療慢性腸炎、慢性腹瀉的資料中已有提及。綜合海內(nèi)外的臨床工作,目前在穴位刺激方法上,用得比較多的是艾灸之法,既用傳統(tǒng)的著膚灸,也應用現(xiàn)代經(jīng)穴灸療儀照射。其次,也采用體針、耳針、埋線及粗針等法。針灸對本病的療效,海內(nèi)外學者曾將針灸和西藥作過對照,如Kequena.Y認為用激素類藥物治療本病有副作用,而以灸法為主(少數(shù)配合針刺)治療,不僅停服藥物,而且可使腹痛泄瀉迅速得以緩解[1],我國有人以埋線法治療和服西藥組對照,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,埋線法療效明顯勝于西藥[2]。各種穴位刺激法治療本病的效果,大致在90%左右,但復發(fā)率較高。對復發(fā)病例,再次針灸仍然有效。因此,針灸可以作為本病的主要療法之一。
【治療】
01
艾灸
(一)取穴
主穴:分2組。1、中脘、天樞、關元;2、上巨虛。
配穴:脾俞、腎俞、大腸俞、足三里、太溪、太沖、三陰交、中膂俞。
(二)治法
主穴任選一組,亦可一組無效時改為另一組,或兩組同用。配穴據(jù)癥酌取,每次2~3穴。均用艾灸,但方法不同,分述如下:
第1組主穴灸法:取艾灸盒二個,將1~3寸長艾條4~5段,點燃后,放在艾灸盒內(nèi)。令病人平臥暴露腹部,然后,將艾灸盒分別置于可覆蓋中脘、天樞至關元的穴區(qū)(中脘穴上可用小號艾灸盒,天樞至關元穴,須用大號)。盒蓋留1~2毫米孔隙。灸治部位溫度漸升,以病人能耐受為度。如太燙,可將盒內(nèi)艾段分散,或略抬高艾灸盒。30分鐘后溫度漸減,40分鐘灸畢。
第2組穴灸法:選雙側(cè)上巨虛,取準穴后以2%普魯卡因注射液作一局麻皮丘,并涂以蒜汁,用黃豆大之艾炷,連續(xù)行直接灸,一般灸21~25壯,使穴區(qū)形成一直徑0.8~1毫米的焦痂,痂下硬結(jié)厚度須達0.5毫米以上。5~7日形成灸瘡,注意保持清潔,灸瘡在3~5周內(nèi)愈合。
配穴灸法:用艾條以雀啄灸,每次15~20分鐘,以穴區(qū)皮膚出現(xiàn)紅暈為度。
每日或隔日1次,15次~20次為一療程。
為加強療效,尚可配合捏脊法:共分5條線,即大椎至長強穴1條,大杼至白環(huán)俞左右2條,附分至秩邊左右2條。病人伏臥,術者雙手拇食指指腹相對,自長強穴捏起肌膚,邊捏邊推,漸到大椎穴,如此反復3~5遍,每次捏至腰俞、腎俞、脾俞時,用力往上提拉幾下肌膚,依上手法再捏其他諸線。
(三)療效評價
療效評判標準:基本痊愈:臨床癥狀消失,大便鏡檢正常,腸鏡檢黏膜病變恢復正常或遺留疤痕;顯效:臨床癥狀基本消失,大便鏡檢正常,腸鏡或鋇透示粘膜為輕度炎癥性改變;有效:臨床癥狀明顯減輕,腸鏡及鋇透示病變程度有減輕;無效:治療前后,臨床癥狀、腸鏡、鋇透病變均無改善。
艾灸治療本病的有效率,在65%~98%。50例以上法艾灸并以上述標準評判,基本痊愈為37例(74.0%),顯效10例(20.0%),有效2例(4.0%),無效1例(2.0%),總有效率迷98.0%,另觀察50例,總有效率為92.0%,一年后隨訪,復發(fā)率為30.0%,再于足三里施以化膿灸,全部有效[1~3]。
02
體針
(一)取穴
主穴:天樞、關元、氣海、大腸俞、長強。
配穴:足三里、三陰交。
(二)治法
天樞、氣海、關元、針深1~2寸,得氣后,以高頻小幅度提插加捻轉(zhuǎn)之補法,使針感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。大腸俞斜向脊柱針刺1.5~2寸,長強、足三里、三陰交直刺1~1.5寸,以得氣為度,并施平補平瀉手法。留針15~20分鐘,每隔5分鐘行針1次。亦可于進針得氣后,采用溫針法。每日或隔日1次,10次為一療程,療效間隔5~7天。
(三)療效評價
共治療15例,基本痊愈14例,有效1例。治療次數(shù)多21次,少3次。遠期療效亦較滿意[4]。
03
穴位埋植
(一)取穴
主穴:分2組。
1、巨闕俞透神道(或神道透靈臺)、脾俞透胃俞(雙);
2、上脘透中脘、天樞。
配穴:里急后重,膿血粘液便者配大腸俞(雙) 、腎俞,體弱,慢性消化不良者配足三里。
巨闕俞穴位置:第四椎下陷中,即第四、五胸椎棘突之間凹陷中。
(二)治法
主穴二組任取其一。每次取3~5穴,單取主穴,或與配穴搭配取用。采取注線法埋植,取12號腰穿針,將01號消毒腸線1.5~3cm,穿入針孔內(nèi)。穴區(qū)消毒局麻后,左手拇食指固定皮膚,右手執(zhí)針,快速刺入皮下,至所需的深度后,固定針芯向上提腰穿針至針芯平齊時出針,腸線即埋入穴內(nèi),覆蓋消毒敷料并固定。10~15天埋植1次。穴位可輪用。
(三)療效評價
以本法治療慢性結(jié)腸炎1623例,痊愈1275例(78.5%),顯效237例(14.6%),有效71例(4.4%),無效40例(2.5%),總有效率96,9%。與西藥組比較,有顯著差異(P<0.005),以穴位埋植為優(yōu)。對穴位埋植32例,作3年隨訪,復發(fā)率為14.5%[5~7]。
04
耳針
(一)取穴
主穴:大腸、小腸、交感。
配穴:脾、直腸下段、三焦、內(nèi)分泌。
(二)治法
主穴均取,酌加配穴。療程,宜用毫針刺,并配以電刺激,用疏密波,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。每日1次。第二療程起,根據(jù)癥狀改善情況,采用耳穴磁珠壓丸法。對于頑固難愈者,用點燃的線香,對準所選的耳穴灸治,以病人感到溫熱而稍有灼痛為度,每穴灸治2~3分鐘,每次約灸10~15分鐘。耳穴壓丸每隔1~2日換貼1次,每次1側(cè)耳,左右交替;耳穴灸治隔日1次。一般10次為一療程。
(三)療效評價
應用耳針治療潰瘍性結(jié)腸炎有一定效果,即使治療后復發(fā),再治亦有效。為提高療效,應根據(jù)情況,靈活應用不同的穴位刺激法[8]。
05
針灸(之一)
(一)取穴
主穴:分2組。1、中脘、氣海;2、神闕、天樞。
配穴:分2組。1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公孫;2、大腸俞、胃俞、脾俞。
(二)治法
主穴與配穴之組用于針刺,第二組用于灸治。以主穴為主,酌加配穴。針刺法:得氣后,施平補平瀉法,留針15分鐘。灸法,系采用灸療儀照射。先在選好之穴位上涂以艾油,然后將灸療儀之灸頭對準穴位,并作固定,打開機器開關,灸頭發(fā)亮,直至患者感到溫熱為宜。每穴照射15~30分鐘。針刺灸療可輪用,亦可合用,每日1次,12次為一療程,療程間隔3~5天。
(三)療效評價
療效評判標準:基本痊愈:臨床癥狀消失,大便形狀、便次正常,連續(xù)鏡檢陰性,結(jié)腸鏡檢查腸壁表面光滑,鋇劑灌腸無鋇劑停留;有效:臨床癥狀明顯好轉(zhuǎn),鏡檢有少量上皮細胞或膿球,結(jié)腸鏡檢查,腸粘膜輕度充血,潰瘍面消失或變淺,鋇劑灌腸腸壁微粗糙;無效: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未改善。
共治82例,基本痊愈62例(75.6%),有效20例(24.4%),有效率達[9]。
06
針灸(之二)
(一)取穴
主穴:分2組。
1、天樞、足三里、上巨虛、關元、阿是穴;
2、俞、胃俞、大腸俞、上 、次 。
配穴:脘腹脹滿,腹痛即瀉,瀉后痛減者加合谷、太沖;下痢赤白,赤多白少者加三陰交血海;脾胃虛弱者加中脘;腎陽虛衰加腎俞。
阿是穴位置:腹部疼痛敏感處。
(二)治法
主穴單取組,也可兩組交替,配穴據(jù)癥加用。局部常規(guī)消毒,以28號1.5~2寸毫針快速捻轉(zhuǎn)進針,得氣后針感放射至下腹部,留針30分鐘,5分鐘捻轉(zhuǎn)1次,關元、足三里用補法,天樞、上巨虛用瀉,余用平補平瀉,出針后按壓針孔。然后用神燈治療儀照射關元穴,無條件者可用艾條雀啄灸神闕及上 、次 穴各30分鐘,溫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,每日1次,7~10次為一療程,休息3天行第二療程。
(三)療效評價
用上述方法共治療143例,近期治愈100例,好轉(zhuǎn)36例,無效7例,總有效率為95.1%。[12~15]
07
隔餅灸
(一)取穴
主穴:分2組。
1、中脘、氣海、足三里;
2、大腸俞、天樞、上巨虛。
配穴:脾胃虛弱加脾俞;溫熱蘊結(jié)加水分;脾虛肝郁加脾俞、肝俞;脾腎陽虛加關元;便秘加中注;膿血多加隱白。
(二)治法
藥餅制作:附子、肉桂、丹參、紅花、木香、黃連研成細粉,密藏備用。溫熱蘊結(jié)以黃連、丹參、紅花、木香為主藥;其他各型以附子為主藥,配以適量肉桂、紅花、木香、丹參等藥。每次取藥粉2.5克,加黃酒3克,調(diào)成厚糊狀,并制成直徑2.3毫米,厚度0.5毫米的藥餅。
主穴均取,每次1組,配穴據(jù)癥而加。將藥餅置于穴位上,上放置底徑2.1毫米,高2毫米,重約2克之艾炷灸灼。脾胃虛弱型各灸3壯;溫熱蘊結(jié)各灸2壯,其中足三里、上巨虛各灸4~7壯,要求有較強的感應。脾虛肝郁均灸3壯,脾腎陽虛主穴3壯,配穴4壯;便秘者中注灸2壯,天樞少灸或不灸;膿血甚者,隱白灸4~7壯。
(三)療效評價
以類似上述標準評判,共治42例,基本痊愈24例,顯效12例,有效6例,總有效率達[10]。
08
化膿灸
(一)取穴
主穴:天樞、足三里、脾俞、章門。
配穴:腎虛者加腎俞、命門。
(二)治法
主穴每次取2穴,據(jù)癥加配穴。采用3年陳艾絨,加少量人工合成麝香,做成0.7×0.7cm艾炷直接灸,每穴3~5壯,灸后小膏藥貼灸穴區(qū),使之化膿,直到灸疤愈合為止。
另外可配合中藥內(nèi)服:廣木香5g(沖),檳榔10g,青陳皮各10g,吳萸炒黃連5g,吳萸炒黃柏10g,炒枳殼10g,制大黃10g,焦楂25g。腹痛甚加紅藤、元胡;膿血便加白頭翁、地榆、赤芍;粘液便加蒼術、姜半夏;腹冷喜暖或進冷食癥狀加劇者加吳萸、炮姜。每日1劑水煎服。
艾灸耳穴14分鐘,等于做一次全身中醫(yī)推拿!
乳腺增生的手部按摩法,很簡單,人人都能學會
或許世上許多的病,都是情緒打了敗仗
艾灸注意事項,艾灸的五個禁忌!